校企合作网欢迎您
入库院校
1567所
毕业生
286553人
入库企业
3027家
需求岗位
216291个
今天是:

院校合作项目

当前位置: 首页 >> 院校合作项目


眉县职教中心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共建培训中心方案

[ 项目单位名称:眉县职教中心 | 发布时间:2020-04-14 | 浏览:79419次 ]

校企合作建立培训中心,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合作,集中双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根据专业设置和实习教学需求,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与宝鸡强劲机械制造公司共建培训中心。培训中心不仅可成为师生接触社会、了解企业的重要阵地,而且学校可以利用中心的条件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增加专业教师接触专业实践的机会,促进专业教师技能提高;中心也可以从实习生中优先选拔优秀人才,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用工需求,达到“双赢”的效果。

一、校企合作培训中心的建立的背景

1. 政策背景

为适应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政策,继续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立足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队伍建设,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保障和技术支撑,实施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落实好各种技能培训和知识提高培训,开创校企合作的新局面。

2.市场背景

目前中职学生毕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毕业生缺乏最基本的就业能力(职业技能),毕业生在企业(社会)的成长基本处于自发的状态,在很多招聘会上,越来越多的出现了招聘企业排斥没经验的现象。即使中职学生进入企业后也会因为很难适应工作需求而频繁更换工作岗位,这种频换现象不仅不利于毕业学生的成长,又导致了企业在屡遭人力成本的损失而最终抛弃没技能经验毕业生这一群体。唯有通过建立培训中心来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技能才能改变这一现象,扭转劳动力市场的严重扭曲和结构性失衡。

二、校企合作培训中心的建设思路

我校校企共建培训中心确立以企业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指导思想,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中,专业劳动处于中心地位,教学内容指向于职业的工作任务、工作的内在联系和工作过程知识。建立培训中心宗旨是向学生传授工作过程知识,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基于企业工作过程和岗位需要,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上形成了“六共”。

1.共同确定工作岗位

双方根据专业企业生产组织实际情况,分析并确定各专业工作岗位群,按照企业工作岗位技术要求与人员需求规模制定专业培养方案、年招生规模等。实现企业与学校在专业人才培养上的三定:定人数、定质量、定规格。

2.共同设计课程

双方共同参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专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按照基础模块、专业模块、特长模块开发出基于岗位的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

3.共同开发教材,编写教学课件

根据各课程模块要求,针对企业产品特点,由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专家共同开发核心专业课程教材,共同设计教学课件通过课堂学习与企业实践深度融合,实现课堂教与企业做高度一体化,使学生真正掌握本专业的核心技术和技能,具备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

4.共同建设校内实训基地

参照企业设备主要工作过程建设各模块实训室,由企业选派技术骨干担任技术指导教师,协助实训室建设,专业实训的开展使培训中心内实训设备真实化实训过程工作化,真正达到教学、做、产一体化。

5.共同参与教学

由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共同组成专业师资库,按照教学进程需要选择教师或者技术员承担教学任务,企业组织开展内部员工技术培训时,学校教师全程免费参加,学校培训中心定期组织课程教学交流会。

6.共同制定认证考核体系

培训中心配合劳动局、行业协会、企业共同研究制定操作规程和安全守则,在政府职能部门的主导下,建立考核评价体系,并在培训中心设立考点学生通过培训参加鉴定,考核合格可取得政府职能部门颁发的上岗执业证书,又能得到企业认可,直接持证上岗,不需企业再次培训。

三、校企合作培训中心的办学模式

1.校企联合办学的培训模式

指学校和企业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共同培养技能人才,合作中企业专家可到学校兼职授课,学校教师定期到企业顶岗进修,让教师成为“专家型职业人”,教师在企业中了解新技术,新工艺,改进教学,培养更贴近企业人才,学生毕业即可上岗的工作,大大缩短企业用人成长周期,联合办学的另一目的,企业可向学校提供实习设备,实训场地,改善学校的实习条件。

2.“订单式”培训模式

“企业向学校订单培养”模式,学校的学生就是企业的准员工,学校与企业共同管理,共同制定培养方案,企业的技术骨干人员与学校专业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针对性培养适合该企业需求的员工。企业根据人才的需求,人力资源配置计划,与学校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对学生实行量身定制,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企业和学校商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操标准,实行企业冠名制,实现招工与招生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同步。“订单教育”有效地保障了学生就业,使学生进校后就有归宿感,也使教学更具有实效性,实现以就业促招生,以招生促发展的格局。

3.建立生产实习基地+顶岗实习式培训模式

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双方都在为培养“准职业人”这个准成型产品而相互考证,学校既要保证培养技能人才的需要,选择设备先进、技术力量较强的企业作为学生进行生产实践的实习基地,又要关注毕业生的就业去向问题,甚至合作的目的就是推荐(安置)毕业生就业,而企业在履行基本的社会义务和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以外,更加关心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爱岗敬业、技术熟练的高素质员工队伍,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把学校和企业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实训基地的建立,为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素质,达到技能过硬的教学要求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4.发挥资源优势的校企共同培训的模式。

借鉴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发挥企业和学校教育资源一体化的优势,培养适应本企业和其它企业岗位要求的技能人才。并将合作延伸到共同开展企业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和技术攻关以及学校教学项目研究等领域。

5.校政企兼顾的全方位、多层次合作模式。

除了与各类企业的合作外,我校先后长三角等地的合资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在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建设的同时,加强了与县域企业的联系;与兄弟学校开展实习、鉴定等校校合作,优势互补,实现共赢。

四、培训中心建设措施

(一)培训中心领导组织机构

组 长:朱小强、

成 员:王博云、董玮力、任科、马少宇、童如山、王光夏、张映盛

领导小组主要职责:

1.由校企双方的领导成立指导组,制定合作的发展战略,研究、确立校企合作的指导思想、方式及步骤;

2.双方具体业务工作组,负责组织和实施校企合作工作方案;建立、完善校企合作的相关制度、机制,加大宣传力度;及时总结合作经验,加以改进,保证持续提高。

(二)培训中心主要任务

1.全力推进校企合作培训中心的品牌建设。按照“定位准确、结构优化、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原则,调整培训项目布局,优化结构,打造品牌培训项目。依托南渡工业园区、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政策,开展以企业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学历培训、职业资格证书、就业创业培训。学校采用“职业技能认证+学历教育”为核心的双证培养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为重点,落实“宽基础、强专业、重技能”的教学要求,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对学生实行“一专业,多方向,一文凭,多证书”的培养模式。紧紧围绕本县砖机城工业园所形成的新热点、新职业,加快专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强品牌培训项目的建设力度,扩大培训规模,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培训课程体系,加速培养紧缺的实用型技能人才。

2.以企业需求为基础,扩大企业培训的规模和提升企业培训层次。按照“一个导向(就业为导向)、两个需求(企业需求、员工需求)、两大培训(引导性培训、职业技能性培训)”的要求,实行多样、灵活、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与行业、企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单位的合作,推广“订单式”、“模块式”培养模式。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就业创业培训。

3.加强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工作。坚持“面向市场、扩大范围、完善制度、提高质量” 的基本原则,加大职业资格证书宣传和推进力度,扩大鉴定范围,拓宽职业资格证书覆盖面,整体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

4.完善“技能+学历”为核心的双证书培养模式。“技能+学历”项目的开展是培训中心的核心工作,也是培训中心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从长远看,应在做好招生宣传的系统性、课程开设过程中的规范性上下功夫,特别是做好学员的定期访谈和完成学业后的追踪工作,使项目发展过程中的美誉度不断提高。

5.加快推进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把握市场的脉搏, 及时捕捉和反馈市场信息, 除了加强校企联系网络建设外,培训中心工作人员要经常深人企业和基层, 并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及计算机互联网等途经, 掌握培训和用工市场的一手资料。统筹规划,建立高技能人才供需资源服务平台,定期发布高技能人才职业技能培训信息,为企业提供周到、快捷、方便的服务。并通过网络建设,完善培训学校的信息化,现代化的管理过程。

(三)培训中心的运作

1.明确方向,科学定位。

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面向职业教育,面向社会需求,面向教育现代化。一方面着力为社会培养输送合格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着力我省、市经济发展培养文化加技能的合格人才,向着“积淀文化底蕴、注重精细管理、打造专业品牌、创办特色学校、培育合格人才”的目标阔步迈进,实现技能跨越式发展。

2.积极推进管理机制、激励机制的创新。

管理机制的创新是中心快速发展的关键举措,也是培训中心管理文化的宝贵财富,不断完善岗位责任制,激励机制的创新重点在于能调动全体老师的积极性,搞好“内部优秀奖”的评比工作,把教师的潜能能充分挖掘出来。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决定学校教学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事关中心生存和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和源头性的工程。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中心,以培养年轻优秀骨干教师为重点。加强培养新教师、骨干教师,通过继续教育培训,实施“名师工程”:培养校级学科带头人5名,市级学科带头人3名。完成教师的合理配备,按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合理配备,进一步提高教师待遇,达到名校水平。

4.加强中心教科研工作,增强科研创新能力。

加强培训中心教科研工作,增强科研创新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办学水平,增强办学实力的需要,是培训中心实现健康、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构建“以学校为基地,以课题为载体,以教师为主体,以实训为中心”的工作模式。进一步强化科研意识,全面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培养一批科研骨干力量和科研型教师。把科研和课堂模式改革结合起来,与教职工成绩测评结合起来,促进教科研水平全面提高,做到以研促教,以教科研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5.加强培训质量,服务本地经济。

高技能型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生力军,培养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刻不容缓,使学员掌握致富技能,根据学生择业方向和学习基础组建相应的实用技术开展培训。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契机,以掌握高技能技术为出发点,以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材,服务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宗旨,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满足学生实用技术培训要求。

6.加大校园教育文化建设,注重文化管理,构建和谐校园。

校园教育文化建设是一个学校的气质,是一个学校的内涵,培训中心要把握我市经济发展的脉搏,以精神文明建设和特色德育建设为主导,办好中心网站。在中心管理上体现文化管理的光辉,实现管理者与职工的和谐,教师与教师的和谐,教师与学生的和谐,让整个校园成为洋溢文化气息的倾心校园,成为充满智慧灵光的和谐校园。

五、保证措施

1.健全校企合作组织机构。成立由学校、企业领导及机电教研室、企业骨干组成的“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全面指导协调校企合作各项工作。有专人具体分管校企合作工作,并配备一名专(兼)职校企合作联络员,负责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

2.合作双方签订协议,明确职责,规范双方的行为。机电组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企业用人的优选权,为企业提供培训、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企业保证在设备、场地等条件上的支持及人员的支持,保证学生实训任务的安排。